大明帝国辉煌之援朝抗倭
大明帝国辉煌之援朝抗倭
大明威武,荣光永存!一直不签订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朝代,一个让人神往的战斗不止的朝代!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1592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印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铳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2010-8-7 13:19 回复
灵魂医者
3位粉丝
7楼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碧蹄馆遭遇战历来史学界就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如松是冒进,而且此战是失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冒进被围的是不听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训和查大受。他们率部去侦察敌情,李如松并未要他们前进的太深,祖承训不听查大受劝告,一直深入到汉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军包围。如果李如松不是凭着统帅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勇气去迎救的话,这3000辽东骑兵肯定会被日军消灭。那么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人大骂李如松是饭桶,明军是饭桶了。
李如松率轻骑纵横驰骋,不仅救出了祖承训和查大受等人,而且还大量杀伤了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当于明军游击、把总的将领被杀了十几人,而明军战将只死了一个游击李有异,这样精彩的战役我们怎么能说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战过后,日军坐拥五万大军不敢出城和三万明军决战,这本身就说明了碧蹄一战已经杀破了日军的胆气,使的他们不敢出战。
日军2000人的先头部队全是步兵,后面上来的大部队也以步兵为主,日军本来骑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铁器,当时日军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的各类盔甲为主要防身装备,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轻装步兵(足轻)还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军最普遍的装备是武士刀和长柄大刀,但质量参差不齐,明军装备的单兵武器大刀质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日军,(不否认日军一些武士刀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数量太少)加上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在大明军的辽东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对手,呵呵!更何况这几千明军骑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辽东精锐士兵。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谈关于明军骑兵的一些情况。明朝初期为了与蒙古作战,就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邱福阵亡全军覆没。明朝廷立即重新动员全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三十万骑兵,可见当时明朝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
转折发生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此明军骑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发展火器部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到了明朝后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这很少的骑兵力量都是明军中的精锐,主要驻防在北京附近和辽东,陕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当时这些地方的马匹供应能够保障。比如:万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马匹合计两万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马八两多银子,中等七两余,下等六两余。
补充一点,战国时代的日军兵种就是以步兵为主,主力步兵是双手持长刀的武士和长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诸如骑兵和火枪兵少之又少,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步兵火铳(3眼枪只配备明军骑兵),但日军也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协同作战,这在战术上就和明军差了一大截,虽然日军十分勇猛,但在实战中是非常吃亏的。最后奇怪的就是日军在此战中竟然没有一人统一指挥?
战役后续:碧蹄馆遭遇战后李如松不再轻易冒进,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日军在王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的重兵集团,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跟随李如松的明军只有3万多人了,加上高彦伯统领的朝鲜军1万人,明军退回开城修整。
龙山粮仓位于王京以东,在日军防线后方,原本就是贮有朝鲜数十年的粮食的朝鲜国仓,日军占领后,龙山粮仓成为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深知军粮对战局的影响,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效法官渡之战曹操夜袭乌巢的计谋,密令查大受和自己的兄弟李如梅率领一支明军敢死队在朝鲜向导的引导下深夜奇袭龙山粮仓!战局由此打开。
王京战役】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余人 朝鲜军:将近1万余人 共计近4万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高彦伯(朝鲜军统帅)等
日军:4万余人
主帅:宇喜多秀家
副将:加藤光泰、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等
战役结果: 日军主要粮仓龙山仓库被明军敢死队烧毁,日军请求议和。日军伤亡300余人的精锐忍者兵,明军伤亡50余人。战果不大,影响很深远。
朝鲜军阵亡将领:高彦伯(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明军将领查大受而被日军偷袭,中枪身亡)
日军阵亡将领:本多重葵(龙山仓库守备官,战败后自杀)
战役分析:这是一场带有很大偶然因素的战役。日军明军进入朝鲜以后,经过同明军的数次交战,特别是在经过平壤和碧蹄馆大战之后,对明军的战斗力的强大感到了极大的惊恐,绝对人数和明军相当的日军躲在城中不敢出战,日军统帅宇喜多秀家同手下将领更是天天吵吵闹闹,不知该如何作战时,胆大心细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却派出几百人的明军敢死队深入到了日军防线腹地龙山的粮仓,烧毁了龙山仓库,日军人心惶惶,更加不敢再战。可见明军主帅李如松不但是勇将,还是一员智将!
战役后续:就在李如松整顿朝中联军准备率军乘机大举进攻王京之际,明朝廷主和派的代表兵部尚书石星再次力主议和。而日军方面连连受挫加之补给不顺,官兵厌战,丰田秀吉十分怅然:“先令两万赴援,即无兵可征”“吾不幸生于小国,兵力不足,使我不克遂耀武八表之志,奈何!奈何!怅然久之”。还有一点就是,实际上日本国内对于侵朝战争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很多封建领主其实并未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但却又要分摊征兵纳粮的任务,所以对支援并不热心。丰臣秀吉在内忧外困下只好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和。(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廷还是决定和谈,国家弱小就是这样,没办法!)万历皇帝遂指定石星遣使与宇喜多秀家谈判。
3月22日,神机营游击将军沈惟敬(实为一卖国的商人)被派往王京与日军谈判,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诈术,二人尔虞我诈,演出一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大闹剧,两个人不但互相欺骗,对本国政府也隐瞒真相,沈惟敬回报明朝廷,谎称日本同意称臣撤军,以求封贡;小西行长则向丰臣秀吉报告说,明朝愿意遣使谢罪求和。之后,双方军队后撤,脱离战争状态。沈惟敬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古屋会见丰臣秀吉;2、日军4月19日退出王京,明军进驻;3、明军撤出朝鲜;4、交还被俘的朝鲜二位王子及其被俘官吏。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随着日军的全线后撤,明军乘胜收复朝鲜首都,随后又渡汉江进至庆州,残败日军退据釜山一带,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朝鲜各地全部收复。
明军的第一次入朝作战结束,李如松除留下1万7千人的一支明军由麻贵统领和据守朝鲜半岛的日军对峙外,其余部队于8月全部撤回国。明朝和日本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丰臣秀吉的使节小西行长的亲信小西如安(小西飞)持伪造的丰臣秀吉“降表”到达北京,还蒙在鼓里的万历皇帝立即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同时派遣使节杨方亨抵达日本名护屋城,1596年9月举行册封仪式。丰臣秀吉到此时终于发现,明朝不是谢罪求和。恼羞成怒的丰臣秀吉把诏书摔在地上,轰走中、朝的专使,和谈终于破裂。沈惟敬欺上瞒下,欺骗双方的事情败露后,万历皇帝下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并同石星一道就地正法。
其实丰臣秀吉本来就是假意和谈,回到日本只是要休整,准备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决定第二次发兵侵略朝鲜,此前利用反间计(丰臣秀吉秘授小西行长,派人在汉城四处散布谣言,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押送到京城),使朝鲜名将李舜臣蒙冤被解职。2月21日起日军开始总动员,到全部集结准备完毕共花费5个月时间,7月底丰臣秀吉正式下达进军朝鲜的命令,九鬼嘉隆率领庞大的日本舰队,偷袭了朝鲜海军,毫无防备的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共14万人(陆军11万,水师约3万余人),陆军分为两路。一路以毛利辉元为主帅,加藤清正为先锋,率军6万4千,沿密阳、大丘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攻取全州。一路以宇喜多秀家为主帅,小西行长为先锋,率军4万9千,沿宜宁、晋州一线,向全罗道挺进,首先攻取南原。根据原计划,这两路军应在王京会师,一举拿下王京。
万历皇帝调动了辽、蓟、陕、川、浙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师共计7万5千人的兵力,由兵部尚书邢玠率领再度入援朝鲜。(李如松此时正与辽东鞑靼作战,无法脱身,后来李如松在作战中,中伏击战死!可叹一代名将!)1597年底,麻贵、刘铤、董一元、陈嶙率领中国水路大军,分四路入朝作战。先期开赴朝鲜的明军共约1万3千余人,会同总兵麻贵所统领1万7千人明军共计3万。此时明军的部署是麻贵的1万7千人驻守汉城;陈愚忠的骑兵3000人屯兵全州;杨元率辽东骑兵3000人驻守南原;吴惟忠率4000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游击将军茅国器率河南步兵3000人驻守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等待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
七月底八月初宇喜多秀家和小西行长率领的日军连克泗川、南海、光州,8月1日,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4千日军迅速逼近南原,驰援南原的明军辽东骑兵3000人在杨元的率领下刚刚抵达,明军第二次援朝的作战首先在南原打响。
【明军第二次入朝作战(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
【南原保卫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000人(辽东骑兵) 朝鲜军:3000人
主帅:杨元
副将:方时辉、郑文图
日军:共计5万余人(包括日军的后续部队)
主帅:宇喜多秀家
副将:小西行长
战役结果: 南原失守。中朝联军除了2000人突围成功,其余4000余人全部阵亡(明军阵亡2700余人,朝鲜军阵亡1300余人),日军损失70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方时辉,郑文图
战役分析:杨元率领的辽东骑兵3000人由于是紧急驰援南原,所以火炮并未携行,整个南原守军只有原明军留给朝鲜军的为数很少的火炮,加之辽东骑兵的优势在野战而并非城防战,而且留给明军备战的时间几乎没有。
此战前在朝鲜明军总兵力只有3万,连日军的一半都不到,在南原的明军及朝鲜军总和也只有日军总兵力的九分之一,但由于火炮的威力,据守设防阵地,日军人数的优势被抵消,如果加上及时的援军,明军还是能够挡住日军进攻的,可惜明军兵力过于分散。
但明军在战术上往往都是成功的,对日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当然明军和朝鲜军在这次保卫战中的表现还是可歌可泣的,挡住了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4千日军的猛攻,只是在日军大部队赶到后,城池才告是失守。明军和朝鲜军在火炮弹药用尽,箭石和粮食全部都消耗完的情况下,以区区6000余人的兵力抗衡日军5万大军,除负伤的杨元率一部突围出去的以外,无一个投降,全部英勇战死,其顽强勇猛的精神令与之交手的日军极为震撼,实乃可歌可泣!
战役后续: 南原一失,全州失去呼应,陈愚忠立即率本部骑兵3000人撤退,日军加藤清正部顺利进占全州,日军又分别攻陷了除稷山(朝鲜军3000人守卫稷山)外的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全罗道全部地区,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
此时麻贵正率明军驻守在王京,作为守备官的麻贵是山西名将,勇智过人,得知南原和全州失守后急忙命部将副总兵解生率明军2000人,紧急赶赴稷山北部,会同原驻防的朝鲜军巩固稷城和舒川一线的汉城前沿阵地,等待正急行军赶来的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5000人(解生 2000人,杨登山 3000人) 朝鲜军:3000人
主帅:解生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 1万4千人
主帅: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战役结果: 明军朝鲜军获胜,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明军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战役分析: 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在解生率部赶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赶到了,日军分两路进攻稷山和舒川,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拉锯攻防战,正当双方都精疲力尽之时,杨登山率领的3000援军也赶到了稷山。解生提议杨登山的生力军立即绕到日军后方发动进攻。突然出现在日军后方的明军,使黑田长政大为恐慌,日军阵线动摇,以为明军大举增援,黑田长政急忙率军全部退守稷城,据城死守,闭门不出。
首先:战术上解生和杨登山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计策,在坚决挡住黑田长政猛攻的同时,以生力军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突然出现的包夹战法,令日军措手不及,阵线动摇;(这和适时出现在滑铁卢战场的威灵顿的英军援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其次:参战的明军一大部分参加过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常年守备边塞,战斗力及意志力都很强;第三就是,明军在火器的编制中开始大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眼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装备的火绳枪所不能比的;加上明军火炮的威力,日军岂有不败之理。
此战更进一步证实了一点,面对严密布防弹药充足的明军阵地,日军很难得手,如果明军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很容易取得胜利。
战役后续: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的同时,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麻贵手下的参将彭友德率兵包围,死伤惨重,彭友德一举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鲜国王起用的名将李舜臣率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日本海军。稷城和舒川阻击战、青山和鸣梁的胜利,使日军失去了继续北上的信心。同时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和麻贵会师,七万明军和权粟元帅的朝鲜军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小西行长被击退到朝鲜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庆州。麻贵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亲率手下明军出击,日军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战争局势一时进入相持阶段。
明军主力进入朝鲜之后,邢玠就将明军分为三路,准备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的中路军,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鲜半岛南部晋州、永春、泗川、昆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另两路明军也是如此。这样整个明军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据点守备的日军各个击破,而当任何一处明军进攻受阻或日军集结兵力进攻明军守备的据点,明军需要支援时,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蔚山大会战的失利就是这个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猛攻日军,这本来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战中经过实战检验正确的战略,可惜可叹邢玠却弃置不用。整个战略上的失误就是造成明军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损失过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这种相持状态对明军是不利的,日军休整完毕后必将发动反攻,决不能让日军有时间休整,于是明军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夺取蔚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此路是明军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领的辽东铁骑,战斗力最强);中路由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蔚山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6千人 朝鲜军:近1万人
主帅:杨镐(无能之将,后来指挥了导致明军丧失主动,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
副将:麻贵(副主帅)、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柳如龙(朝鲜军统帅)
日军:第1军,第3军,第5军,第6军,第9军,总共6万4千余人
主帅: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其实就是五个军团长)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九鬼四郎、饭田角等
战役结果:明军和朝鲜军连续苦战猛攻蔚山,最终失利,明军朝鲜军共计伤亡伤亡1万5千余人(明军阵亡7000余人,伤4000余人,朝鲜军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只能说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日军阵亡将领: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
战役分析:12月23日,天刚放亮,黎明前明军由游击将军摆寨为先锋,率精锐步兵1000人首先开始进攻,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骑兵3000人突袭蔚山城。随后柳如龙的朝鲜军也开始进攻。城内驻守的日军是加藤清正的第2军一部,准备不足且人心惶惶,无法抵挡4000精锐明军的突袭,一线防守的日军大半被歼,残存的日军逃往第2军指挥部所在地岛山。蔚山城一失,岛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军主力出击,摆寨兵力不足假装后退,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的明军杀出,杨登山率骑兵从两侧冲出,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日军抵挡不住逃回岛山,坚守待援。明军首战告捷。
24日明军开始进攻岛山外围,游击将军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连续攻击日军在岛山外围新筑的三条防线。加藤清正率残存的几千日军只能退到最后的防线,坚壁据守。明军继续猛攻,杨镐把裨将陈寅率领的江浙生力军调往第一线加强进攻,明军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陈寅率领的江浙常年驻守海防,对海防工事的构造颇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护身,日军的火枪无法击穿,江浙兵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杨镐忽然命令停止进攻。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处,明军攻势的戏剧性停止,挽救了即将全军覆灭的加藤清正第2军。关于这个停顿,后人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意见。不管怎么样,作为明军统帅的杨镐难辞其就!(此战后,杨镐被万历皇帝下令撤职查办)可叹,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胜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还在第一次侵朝之战后,日军已深知明军在战场上所占据的优势,在野战能力上日军步兵远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加上令日军胆寒的明军火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节节阻击撤退到岛山-这个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这是加藤清正无奈但也是明智之举。
杨镐指挥明军连续四天猛攻,仍旧没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难以支撑,向明军乞求讲和,被杨镐拒绝。随后的战局,由于明军伤亡逐渐增多,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虽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绝后更顽强抗击明军。并且由于明军的分散,已无援军可调,而近五万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冲破明军和朝鲜军的拦阻赶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万3千多日军首先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1598年2月9日,杨镐慌忙决定撤军。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完全失控,杨镐的统帅部同各军之间的联系中断,根本不能指挥部队,上上下下一片混乱。日军全面转守为攻,明军、朝鲜军一路溃败,伤亡惨重!
明朝和朝鲜联军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1点. 明军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火炮,由于行军太急,道路不好走,明军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损失太大。首战后,伤亡增多,又无火炮的支援,明军已很难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形成了僵持;
第2点. 陈磷率领的明朝水师主力,未能赶到蔚山附近,封锁海面,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使得加藤清正始终能从海上得到充足的粮弹补充(当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就是在海面补给被切断后陷落的);
第3点. 杨镐指挥能力的严重不足,刚愎自用又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议,一意孤行。(郁闷!为什么此人后来又被重用,还让其指挥萨尔浒之战?)
战役后续:此战后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双方都元气大伤,半年内都无力再战。但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同时明军雄厚的补给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同时日本国家小,资源贫乏,持久战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来。
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见城中郁郁寡欢的死去。(明军主帅杨镐曾写信给丰臣秀吉,连损带骂地:“你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你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将来靠谁呢?听说,日本各地酋长都等着钻你的空子,好来报复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众的好,否则,悍将拥兵在外,一旦你们国内有个风吹草动,你的手下岂能久居人下,将来又岂能居于你儿子之下?以形势、情理来说,你还是罢兵回国,与朝鲜和好吧!”) 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日军全部自朝鲜撤回,并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权指挥的明军(杨镐下狱)在经过八个月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开始集结,准备进攻。邢玠吸取上次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水陆两军集中重兵集团对日军主要的据点分割包围,切断联系,并对日军不断施压,同时加强参战明军的火力,从国内新调入一批火炮。明军仍然是兵分四路:东路由麻贵率领明军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军;西路则由勇将刘铤率明军及朝鲜军共计2万(其中明军1万5千),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第1军;中路李如梅(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由董一元接替)率明军2万朝鲜军1万,进攻盘踞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鬼石曼子”岛津义弘的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李舜臣的朝鲜舰队,控制朝鲜海面。参战总兵力达到8万人(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1万,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略强于第一次蔚山会战,但各路明军和朝鲜军都得到加强,火力配备更充足,职责划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陆上的三路明朝联军在麻贵、刘铤、董一元的统领下,同时向日军的三大据点蔚山、顺天、泗州发动攻势。三路的攻守过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线,麻贵在猛攻一阵未得手后,和补充了大量兵员的加藤清正部展开了拉锯战,双方都很谨慎,互有胜负;
晋州和泗州一线的董一元部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明军迅速夺取了晋州,并顺势攻克泗川,岛津义弘部临海设防,背水一战,此时外海已被大明水师封锁,日军抵抗十分顽强,明军的大将军炮对日军猛烈开炮,激烈战斗中,不知何故明军大营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据记载是明军一门炮炸膛引发连锁爆炸),日军乘明军混乱之际出击,明军朝鲜军大败退回到晋州,联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军夺回,双方也在泗州一线形成对峙(大好局面如此丧失,扼腕叹息啊!)。
泗川之战明军的失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路明军主要是由辽东兵组成,原先的统帅李如梅因为兄长李如松战死,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军队,董一元虽然领军打仗也还行,但由于对李如梅的这支辽东军并不了解,兵和将相互间没有一种长期相处所形成的默契,而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胜仗时还好说,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董一元根本无法及时的应对,无法根据部将的不同特点去指挥他们应对危机,所以此仗的失利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样的道理,当麻贵和刘铤在战斗初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时,由于他们指挥的人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从容应对,并最终反败为胜。
在顺天和釜山一线,刘铤面对日军第一精锐小西行长的第1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但后来刘铤抓住了有力战机,勇猛出击,反而取得胜利......
【顺天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2万余人(含朝鲜军)
主帅: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广、王士琦、吴宗道
日军:第1军 1万4千人
主帅:小西行长
副将: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马晴信、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后藤信康
战役结果: 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500余人,明军伤亡3500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分析:顺天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加上面对的是日军的主力,刘铤并未采取猛攻,想智取。战前小西行长曾再次提出和谈,刘铤假意要同小西行长谈判,引诱其出城,准备活捉,可惜被商人出生的小西行长识破,小西行长率日军主力突然冲出城来,刘铤的明军防备不及时,抵挡不住不支败退下来,随后小西行长集中日军骑兵冲击明军左翼,后面日军主力趁势也压向明军左翼。左翼明军在吴广率领下拼死抵抗,刘铤指挥部队反冲锋,结果出击的日军骑兵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小西行长部日军在伤亡惨重后,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这次战役,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但相对于其他两路明军来说,还可以算作一场珍贵的胜利。刘铤的勇猛在此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此人的谋略还是不足,萨尔浒之战孤军深入,中了后金军的埋伏,身中十几箭壮烈而亡。
战役后续: 陈璘率领的1万3千人的大明水师终于抵达朝鲜海域,前锋也进入对马海峡,大明水师大营设在莞岛郡古今岛。陈嶙的水师主力是广东水师和江浙舟师,十分精熟水战,副将邓子龙、陈蚕也是明军水师中屈指可数的海军将领。此时的日军已完全失去进攻的能力,全部收缩在海边的几个孤立据点里,大明水师和朝鲜水军配合全面封锁了庆尚、全罗、忠清三道的出海口。
进入11月以后,日军的补给基本中断,心理承受能力也已经达到极限,盘踞在朝鲜的各路日军经商议后,确定于1598年11月15日全线撤军。顺天的小西行长第1军首先准备撤退,由于水陆道路都已被封锁,进退不能的小西行长派部下携带厚礼厚礼到大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和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营中,再次希望和谈,但再度遭到拒绝。小西行长只有组织敢死队,编组了一支冲锋舰队,连续向明朝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小西行长只有向盘踞在泗川一带的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义弘集结战船,准备前来营救,明军和朝鲜水师被吸引过去,乘双方展开露梁海战之际,小西行长部偷偷躲过大明水师的监视,成功的从海上撤退回国,这也是日军在整个撤退行动中唯一一次成功的,但其精华部队已经消耗殆尽,能够回到日本的,也都是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各路日军就没有这么顺利了,麻贵发现日军开始撤退后,攻入岛山、西浦,猛烈追击溃退的加藤清正部,斩杀日军2000余人。驻守顺天和釜山一线的刘铤一军也乘机发动进攻,连续攻克栗林、曳桥,斩获日军3000余名。
董一元和副总兵张榜率领明军分四路向盘踞在晋州、泗川一带的日军第5军发起进攻,连克晋州、昆阳、永春等地,岛津义弘率领一部分日军先行逃往巨济岛,被围在泗川城里的日军企图夺路逃窜,明军攻进泗川城,日军守将川上忠实身中36箭而死,留守的2000日军全部被歼。
此时的日军,除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万6千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军,就地上船返回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各路溃逃的日军,纷纷赶往巨济岛集结,等候日本水军船只的接应。当时明军和朝鲜水师封锁了各条出海口,加藤清正部无法撤走。岛津义弘率领日军主力逃出晋州、泗川后与从南海开过来的日军水师之宗智义的船队60艘船会合,共有兵力1万6千余人,战船五百余艘,想乘黑夜悄悄通过露梁海峡......关于露梁海战大家都了解的比较详细了,我在这里只简单概述一下。
【露梁海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水师:1万3千人 朝鲜水军:1万3千人 共计战船800多艘
联军主帅:陈璘
副主帅:李舜臣
副将:邓子龙、宋希立、陈蚕、季金
日军:陆军第5军主力 水师战船500余艘 共计1万6千人
主帅:岛津义弘
副将:之宗智义、九鬼四郎、饭田角
战役结果: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大胜,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余人,明朝联军伤亡3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邓子龙
朝鲜军阵亡将领:李舜臣
日军阵亡将领:九鬼四郎,饭田角
战役分析: 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战前商定:明军由老将军副将邓子龙亲率近卫亲兵1000人乘三艘大福船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陈磷率大明水师主力埋伏在昆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日军船队;李舜臣的朝鲜水师埋伏在南海海面的观音浦,准备与大明水师夹击日军。11月18日午夜,岛津义弘发现中了埋伏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回撤,这时把守在海峡出口的副将邓子龙所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邓子龙首先发现了突围的日军船队,率三艘大福船冲入日军舰队,在战机出现的第一个时间—也是战场的关键点—挡住了岛津义弘的船队,居功至伟,战后,他被万历皇帝“赠都督佥事,世荫一子”,而且还“庙祀朝鲜”。在邓子龙危急的时刻,陈嶙派陈蚕率军前去增援,岛津义弘在回撤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作困兽之斗,与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决一死战。明军水师主力和朝鲜水军两面夹攻,日军船队三面被围。
福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吃水约3.5米,排水量在数百吨(有一号、二号之分)规模,每门福船配备:包括大发虎蹲炮1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喷筒60具,鸟铳10支,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砖100块,震天雷20个,灰罐100个;粗火药400斤,鸟铳火药100斤,弩药1瓶,大小铅子300斤,火绳60条;药弩10张,钩镰10把,砍刀10把,过船钉枪20支,标枪100支,铁蒺藜1000个,宁波弓5张,铁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钉枪、腰刀每人一副。可以说福船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日军只能靠“大筒”和鸟铳来还击,日本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还是较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至50米,虽然这种武器对明军福船和朝军龟船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在距离合适及光线足够的情况下,日军可以比较准确地用鸟铳射击对方船上人员,这对联军船上人员的威胁还是较大的,也就是在天亮后,李舜臣胸部中弹,这同英法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统帅纳尔逊的遭遇极为相似。
激战一夜,日军损失了40多艘战船后,乘黑夜勉强突出包围逃走。明朝水师主力和朝鲜水军紧紧追击,天亮不久追上日军舰队,重新将其包围。激战中邓子龙和李舜臣双双牺牲!双方鏖战之时,明军副将陈蚕和游击将军季金率领的分舰队赶到了战场,至此日军完全丧失斗志,一艘接一艘的战船被焚毁。到19日下午,海战结束,岛津义弘只带着50余艘战船突围回国,负责断后掩护的日军战船在九鬼四郎的率领下,拼死顽抗,全部战死,整个海战共有450艘日军战船被焚毁和击沉,日军倾注全国之力兴建的海军舰队在露梁海战中几乎被全歼。侥幸登岸的日军残兵败将连同没有登船的日军退守乙山要塞,凭借乙山天险负隅顽抗,明军水师也在陈璘指挥下登岸,在大明陆军的配合下,发动夜袭攻克乙山要塞,消灭了日军残部,岛津义弘所率的第5军主力几乎完全被消灭。
战役后续: 露梁海战后,幸亏日本国内派出援兵,残存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撤回了日本,朝鲜半岛残余日军也基本都被消灭,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日本既无能力再组建如此规模的大军已无力再建立如此庞大的舰队。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维护丰臣家统治的主要力量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等人的西军被彻底削弱,大“忍”者德川家康的东军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1600年,关原会战爆发,德川家康成为了日本新的统治者,开始了德川幕府时代。此后有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侵朝的念头,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此战也确立了朝鲜200年和平的局面。不久明军全部撤出朝鲜,大明朝的援朝抗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朝鲜国王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父国大明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1592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印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铳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2010-8-7 13:19 回复
灵魂医者
3位粉丝
7楼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碧蹄馆遭遇战历来史学界就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如松是冒进,而且此战是失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冒进被围的是不听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训和查大受。他们率部去侦察敌情,李如松并未要他们前进的太深,祖承训不听查大受劝告,一直深入到汉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军包围。如果李如松不是凭着统帅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勇气去迎救的话,这3000辽东骑兵肯定会被日军消灭。那么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人大骂李如松是饭桶,明军是饭桶了。
李如松率轻骑纵横驰骋,不仅救出了祖承训和查大受等人,而且还大量杀伤了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当于明军游击、把总的将领被杀了十几人,而明军战将只死了一个游击李有异,这样精彩的战役我们怎么能说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战过后,日军坐拥五万大军不敢出城和三万明军决战,这本身就说明了碧蹄一战已经杀破了日军的胆气,使的他们不敢出战。
日军2000人的先头部队全是步兵,后面上来的大部队也以步兵为主,日军本来骑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铁器,当时日军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的各类盔甲为主要防身装备,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轻装步兵(足轻)还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军最普遍的装备是武士刀和长柄大刀,但质量参差不齐,明军装备的单兵武器大刀质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日军,(不否认日军一些武士刀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数量太少)加上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在大明军的辽东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对手,呵呵!更何况这几千明军骑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辽东精锐士兵。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谈关于明军骑兵的一些情况。明朝初期为了与蒙古作战,就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邱福阵亡全军覆没。明朝廷立即重新动员全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三十万骑兵,可见当时明朝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
转折发生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此明军骑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发展火器部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到了明朝后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这很少的骑兵力量都是明军中的精锐,主要驻防在北京附近和辽东,陕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当时这些地方的马匹供应能够保障。比如:万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马匹合计两万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马八两多银子,中等七两余,下等六两余。
补充一点,战国时代的日军兵种就是以步兵为主,主力步兵是双手持长刀的武士和长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诸如骑兵和火枪兵少之又少,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步兵火铳(3眼枪只配备明军骑兵),但日军也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协同作战,这在战术上就和明军差了一大截,虽然日军十分勇猛,但在实战中是非常吃亏的。最后奇怪的就是日军在此战中竟然没有一人统一指挥?
战役后续:碧蹄馆遭遇战后李如松不再轻易冒进,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日军在王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的重兵集团,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跟随李如松的明军只有3万多人了,加上高彦伯统领的朝鲜军1万人,明军退回开城修整。
龙山粮仓位于王京以东,在日军防线后方,原本就是贮有朝鲜数十年的粮食的朝鲜国仓,日军占领后,龙山粮仓成为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深知军粮对战局的影响,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效法官渡之战曹操夜袭乌巢的计谋,密令查大受和自己的兄弟李如梅率领一支明军敢死队在朝鲜向导的引导下深夜奇袭龙山粮仓!战局由此打开。
王京战役】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余人 朝鲜军:将近1万余人 共计近4万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高彦伯(朝鲜军统帅)等
日军:4万余人
主帅:宇喜多秀家
副将:加藤光泰、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等
战役结果: 日军主要粮仓龙山仓库被明军敢死队烧毁,日军请求议和。日军伤亡300余人的精锐忍者兵,明军伤亡50余人。战果不大,影响很深远。
朝鲜军阵亡将领:高彦伯(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明军将领查大受而被日军偷袭,中枪身亡)
日军阵亡将领:本多重葵(龙山仓库守备官,战败后自杀)
战役分析:这是一场带有很大偶然因素的战役。日军明军进入朝鲜以后,经过同明军的数次交战,特别是在经过平壤和碧蹄馆大战之后,对明军的战斗力的强大感到了极大的惊恐,绝对人数和明军相当的日军躲在城中不敢出战,日军统帅宇喜多秀家同手下将领更是天天吵吵闹闹,不知该如何作战时,胆大心细的明军主帅李如松却派出几百人的明军敢死队深入到了日军防线腹地龙山的粮仓,烧毁了龙山仓库,日军人心惶惶,更加不敢再战。可见明军主帅李如松不但是勇将,还是一员智将!
战役后续:就在李如松整顿朝中联军准备率军乘机大举进攻王京之际,明朝廷主和派的代表兵部尚书石星再次力主议和。而日军方面连连受挫加之补给不顺,官兵厌战,丰田秀吉十分怅然:“先令两万赴援,即无兵可征”“吾不幸生于小国,兵力不足,使我不克遂耀武八表之志,奈何!奈何!怅然久之”。还有一点就是,实际上日本国内对于侵朝战争的意见是不统一的,很多封建领主其实并未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但却又要分摊征兵纳粮的任务,所以对支援并不热心。丰臣秀吉在内忧外困下只好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和。(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廷还是决定和谈,国家弱小就是这样,没办法!)万历皇帝遂指定石星遣使与宇喜多秀家谈判。
3月22日,神机营游击将军沈惟敬(实为一卖国的商人)被派往王京与日军谈判,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诈术,二人尔虞我诈,演出一场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大闹剧,两个人不但互相欺骗,对本国政府也隐瞒真相,沈惟敬回报明朝廷,谎称日本同意称臣撤军,以求封贡;小西行长则向丰臣秀吉报告说,明朝愿意遣使谢罪求和。之后,双方军队后撤,脱离战争状态。沈惟敬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古屋会见丰臣秀吉;2、日军4月19日退出王京,明军进驻;3、明军撤出朝鲜;4、交还被俘的朝鲜二位王子及其被俘官吏。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随着日军的全线后撤,明军乘胜收复朝鲜首都,随后又渡汉江进至庆州,残败日军退据釜山一带,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朝鲜各地全部收复。
明军的第一次入朝作战结束,李如松除留下1万7千人的一支明军由麻贵统领和据守朝鲜半岛的日军对峙外,其余部队于8月全部撤回国。明朝和日本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丰臣秀吉的使节小西行长的亲信小西如安(小西飞)持伪造的丰臣秀吉“降表”到达北京,还蒙在鼓里的万历皇帝立即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同时派遣使节杨方亨抵达日本名护屋城,1596年9月举行册封仪式。丰臣秀吉到此时终于发现,明朝不是谢罪求和。恼羞成怒的丰臣秀吉把诏书摔在地上,轰走中、朝的专使,和谈终于破裂。沈惟敬欺上瞒下,欺骗双方的事情败露后,万历皇帝下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并同石星一道就地正法。
其实丰臣秀吉本来就是假意和谈,回到日本只是要休整,准备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决定第二次发兵侵略朝鲜,此前利用反间计(丰臣秀吉秘授小西行长,派人在汉城四处散布谣言,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押送到京城),使朝鲜名将李舜臣蒙冤被解职。2月21日起日军开始总动员,到全部集结准备完毕共花费5个月时间,7月底丰臣秀吉正式下达进军朝鲜的命令,九鬼嘉隆率领庞大的日本舰队,偷袭了朝鲜海军,毫无防备的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共14万人(陆军11万,水师约3万余人),陆军分为两路。一路以毛利辉元为主帅,加藤清正为先锋,率军6万4千,沿密阳、大丘一线,向全罗道挺进,攻取全州。一路以宇喜多秀家为主帅,小西行长为先锋,率军4万9千,沿宜宁、晋州一线,向全罗道挺进,首先攻取南原。根据原计划,这两路军应在王京会师,一举拿下王京。
万历皇帝调动了辽、蓟、陕、川、浙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师共计7万5千人的兵力,由兵部尚书邢玠率领再度入援朝鲜。(李如松此时正与辽东鞑靼作战,无法脱身,后来李如松在作战中,中伏击战死!可叹一代名将!)1597年底,麻贵、刘铤、董一元、陈嶙率领中国水路大军,分四路入朝作战。先期开赴朝鲜的明军共约1万3千余人,会同总兵麻贵所统领1万7千人明军共计3万。此时明军的部署是麻贵的1万7千人驻守汉城;陈愚忠的骑兵3000人屯兵全州;杨元率辽东骑兵3000人驻守南原;吴惟忠率4000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游击将军茅国器率河南步兵3000人驻守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等待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
七月底八月初宇喜多秀家和小西行长率领的日军连克泗川、南海、光州,8月1日,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4千日军迅速逼近南原,驰援南原的明军辽东骑兵3000人在杨元的率领下刚刚抵达,明军第二次援朝的作战首先在南原打响。
【明军第二次入朝作战(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
【南原保卫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000人(辽东骑兵) 朝鲜军:3000人
主帅:杨元
副将:方时辉、郑文图
日军:共计5万余人(包括日军的后续部队)
主帅:宇喜多秀家
副将:小西行长
战役结果: 南原失守。中朝联军除了2000人突围成功,其余4000余人全部阵亡(明军阵亡2700余人,朝鲜军阵亡1300余人),日军损失70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方时辉,郑文图
战役分析:杨元率领的辽东骑兵3000人由于是紧急驰援南原,所以火炮并未携行,整个南原守军只有原明军留给朝鲜军的为数很少的火炮,加之辽东骑兵的优势在野战而并非城防战,而且留给明军备战的时间几乎没有。
此战前在朝鲜明军总兵力只有3万,连日军的一半都不到,在南原的明军及朝鲜军总和也只有日军总兵力的九分之一,但由于火炮的威力,据守设防阵地,日军人数的优势被抵消,如果加上及时的援军,明军还是能够挡住日军进攻的,可惜明军兵力过于分散。
但明军在战术上往往都是成功的,对日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当然明军和朝鲜军在这次保卫战中的表现还是可歌可泣的,挡住了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4千日军的猛攻,只是在日军大部队赶到后,城池才告是失守。明军和朝鲜军在火炮弹药用尽,箭石和粮食全部都消耗完的情况下,以区区6000余人的兵力抗衡日军5万大军,除负伤的杨元率一部突围出去的以外,无一个投降,全部英勇战死,其顽强勇猛的精神令与之交手的日军极为震撼,实乃可歌可泣!
战役后续: 南原一失,全州失去呼应,陈愚忠立即率本部骑兵3000人撤退,日军加藤清正部顺利进占全州,日军又分别攻陷了除稷山(朝鲜军3000人守卫稷山)外的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全罗道全部地区,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
此时麻贵正率明军驻守在王京,作为守备官的麻贵是山西名将,勇智过人,得知南原和全州失守后急忙命部将副总兵解生率明军2000人,紧急赶赴稷山北部,会同原驻防的朝鲜军巩固稷城和舒川一线的汉城前沿阵地,等待正急行军赶来的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5000人(解生 2000人,杨登山 3000人) 朝鲜军:3000人
主帅:解生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 1万4千人
主帅: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战役结果: 明军朝鲜军获胜,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明军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战役分析: 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在解生率部赶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赶到了,日军分两路进攻稷山和舒川,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拉锯攻防战,正当双方都精疲力尽之时,杨登山率领的3000援军也赶到了稷山。解生提议杨登山的生力军立即绕到日军后方发动进攻。突然出现在日军后方的明军,使黑田长政大为恐慌,日军阵线动摇,以为明军大举增援,黑田长政急忙率军全部退守稷城,据城死守,闭门不出。
首先:战术上解生和杨登山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计策,在坚决挡住黑田长政猛攻的同时,以生力军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突然出现的包夹战法,令日军措手不及,阵线动摇;(这和适时出现在滑铁卢战场的威灵顿的英军援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其次:参战的明军一大部分参加过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常年守备边塞,战斗力及意志力都很强;第三就是,明军在火器的编制中开始大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眼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装备的火绳枪所不能比的;加上明军火炮的威力,日军岂有不败之理。
此战更进一步证实了一点,面对严密布防弹药充足的明军阵地,日军很难得手,如果明军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很容易取得胜利。
战役后续: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的同时,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麻贵手下的参将彭友德率兵包围,死伤惨重,彭友德一举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鲜国王起用的名将李舜臣率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日本海军。稷城和舒川阻击战、青山和鸣梁的胜利,使日军失去了继续北上的信心。同时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和麻贵会师,七万明军和权粟元帅的朝鲜军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小西行长被击退到朝鲜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庆州。麻贵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亲率手下明军出击,日军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战争局势一时进入相持阶段。
明军主力进入朝鲜之后,邢玠就将明军分为三路,准备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的中路军,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鲜半岛南部晋州、永春、泗川、昆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另两路明军也是如此。这样整个明军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据点守备的日军各个击破,而当任何一处明军进攻受阻或日军集结兵力进攻明军守备的据点,明军需要支援时,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蔚山大会战的失利就是这个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猛攻日军,这本来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战中经过实战检验正确的战略,可惜可叹邢玠却弃置不用。整个战略上的失误就是造成明军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损失过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这种相持状态对明军是不利的,日军休整完毕后必将发动反攻,决不能让日军有时间休整,于是明军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夺取蔚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此路是明军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领的辽东铁骑,战斗力最强);中路由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蔚山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6千人 朝鲜军:近1万人
主帅:杨镐(无能之将,后来指挥了导致明军丧失主动,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
副将:麻贵(副主帅)、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柳如龙(朝鲜军统帅)
日军:第1军,第3军,第5军,第6军,第9军,总共6万4千余人
主帅: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其实就是五个军团长)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九鬼四郎、饭田角等
战役结果:明军和朝鲜军连续苦战猛攻蔚山,最终失利,明军朝鲜军共计伤亡伤亡1万5千余人(明军阵亡7000余人,伤4000余人,朝鲜军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只能说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日军阵亡将领: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
战役分析:12月23日,天刚放亮,黎明前明军由游击将军摆寨为先锋,率精锐步兵1000人首先开始进攻,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骑兵3000人突袭蔚山城。随后柳如龙的朝鲜军也开始进攻。城内驻守的日军是加藤清正的第2军一部,准备不足且人心惶惶,无法抵挡4000精锐明军的突袭,一线防守的日军大半被歼,残存的日军逃往第2军指挥部所在地岛山。蔚山城一失,岛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军主力出击,摆寨兵力不足假装后退,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的明军杀出,杨登山率骑兵从两侧冲出,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日军抵挡不住逃回岛山,坚守待援。明军首战告捷。
24日明军开始进攻岛山外围,游击将军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连续攻击日军在岛山外围新筑的三条防线。加藤清正率残存的几千日军只能退到最后的防线,坚壁据守。明军继续猛攻,杨镐把裨将陈寅率领的江浙生力军调往第一线加强进攻,明军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陈寅率领的江浙常年驻守海防,对海防工事的构造颇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护身,日军的火枪无法击穿,江浙兵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杨镐忽然命令停止进攻。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处,明军攻势的戏剧性停止,挽救了即将全军覆灭的加藤清正第2军。关于这个停顿,后人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意见。不管怎么样,作为明军统帅的杨镐难辞其就!(此战后,杨镐被万历皇帝下令撤职查办)可叹,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胜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还在第一次侵朝之战后,日军已深知明军在战场上所占据的优势,在野战能力上日军步兵远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加上令日军胆寒的明军火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节节阻击撤退到岛山-这个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这是加藤清正无奈但也是明智之举。
杨镐指挥明军连续四天猛攻,仍旧没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难以支撑,向明军乞求讲和,被杨镐拒绝。随后的战局,由于明军伤亡逐渐增多,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虽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绝后更顽强抗击明军。并且由于明军的分散,已无援军可调,而近五万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冲破明军和朝鲜军的拦阻赶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万3千多日军首先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1598年2月9日,杨镐慌忙决定撤军。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完全失控,杨镐的统帅部同各军之间的联系中断,根本不能指挥部队,上上下下一片混乱。日军全面转守为攻,明军、朝鲜军一路溃败,伤亡惨重!
明朝和朝鲜联军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1点. 明军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火炮,由于行军太急,道路不好走,明军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损失太大。首战后,伤亡增多,又无火炮的支援,明军已很难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形成了僵持;
第2点. 陈磷率领的明朝水师主力,未能赶到蔚山附近,封锁海面,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使得加藤清正始终能从海上得到充足的粮弹补充(当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就是在海面补给被切断后陷落的);
第3点. 杨镐指挥能力的严重不足,刚愎自用又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议,一意孤行。(郁闷!为什么此人后来又被重用,还让其指挥萨尔浒之战?)
战役后续:此战后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双方都元气大伤,半年内都无力再战。但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同时明军雄厚的补给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同时日本国家小,资源贫乏,持久战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来。
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见城中郁郁寡欢的死去。(明军主帅杨镐曾写信给丰臣秀吉,连损带骂地:“你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你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将来靠谁呢?听说,日本各地酋长都等着钻你的空子,好来报复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众的好,否则,悍将拥兵在外,一旦你们国内有个风吹草动,你的手下岂能久居人下,将来又岂能居于你儿子之下?以形势、情理来说,你还是罢兵回国,与朝鲜和好吧!”) 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日军全部自朝鲜撤回,并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权指挥的明军(杨镐下狱)在经过八个月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开始集结,准备进攻。邢玠吸取上次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水陆两军集中重兵集团对日军主要的据点分割包围,切断联系,并对日军不断施压,同时加强参战明军的火力,从国内新调入一批火炮。明军仍然是兵分四路:东路由麻贵率领明军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军;西路则由勇将刘铤率明军及朝鲜军共计2万(其中明军1万5千),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第1军;中路李如梅(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由董一元接替)率明军2万朝鲜军1万,进攻盘踞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鬼石曼子”岛津义弘的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李舜臣的朝鲜舰队,控制朝鲜海面。参战总兵力达到8万人(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1万,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略强于第一次蔚山会战,但各路明军和朝鲜军都得到加强,火力配备更充足,职责划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陆上的三路明朝联军在麻贵、刘铤、董一元的统领下,同时向日军的三大据点蔚山、顺天、泗州发动攻势。三路的攻守过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线,麻贵在猛攻一阵未得手后,和补充了大量兵员的加藤清正部展开了拉锯战,双方都很谨慎,互有胜负;
晋州和泗州一线的董一元部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明军迅速夺取了晋州,并顺势攻克泗川,岛津义弘部临海设防,背水一战,此时外海已被大明水师封锁,日军抵抗十分顽强,明军的大将军炮对日军猛烈开炮,激烈战斗中,不知何故明军大营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据记载是明军一门炮炸膛引发连锁爆炸),日军乘明军混乱之际出击,明军朝鲜军大败退回到晋州,联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军夺回,双方也在泗州一线形成对峙(大好局面如此丧失,扼腕叹息啊!)。
泗川之战明军的失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路明军主要是由辽东兵组成,原先的统帅李如梅因为兄长李如松战死,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军队,董一元虽然领军打仗也还行,但由于对李如梅的这支辽东军并不了解,兵和将相互间没有一种长期相处所形成的默契,而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胜仗时还好说,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董一元根本无法及时的应对,无法根据部将的不同特点去指挥他们应对危机,所以此仗的失利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样的道理,当麻贵和刘铤在战斗初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时,由于他们指挥的人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从容应对,并最终反败为胜。
在顺天和釜山一线,刘铤面对日军第一精锐小西行长的第1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但后来刘铤抓住了有力战机,勇猛出击,反而取得胜利......
【顺天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2万余人(含朝鲜军)
主帅: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广、王士琦、吴宗道
日军:第1军 1万4千人
主帅:小西行长
副将: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马晴信、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后藤信康
战役结果: 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500余人,明军伤亡3500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分析:顺天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加上面对的是日军的主力,刘铤并未采取猛攻,想智取。战前小西行长曾再次提出和谈,刘铤假意要同小西行长谈判,引诱其出城,准备活捉,可惜被商人出生的小西行长识破,小西行长率日军主力突然冲出城来,刘铤的明军防备不及时,抵挡不住不支败退下来,随后小西行长集中日军骑兵冲击明军左翼,后面日军主力趁势也压向明军左翼。左翼明军在吴广率领下拼死抵抗,刘铤指挥部队反冲锋,结果出击的日军骑兵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小西行长部日军在伤亡惨重后,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这次战役,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但相对于其他两路明军来说,还可以算作一场珍贵的胜利。刘铤的勇猛在此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此人的谋略还是不足,萨尔浒之战孤军深入,中了后金军的埋伏,身中十几箭壮烈而亡。
战役后续: 陈璘率领的1万3千人的大明水师终于抵达朝鲜海域,前锋也进入对马海峡,大明水师大营设在莞岛郡古今岛。陈嶙的水师主力是广东水师和江浙舟师,十分精熟水战,副将邓子龙、陈蚕也是明军水师中屈指可数的海军将领。此时的日军已完全失去进攻的能力,全部收缩在海边的几个孤立据点里,大明水师和朝鲜水军配合全面封锁了庆尚、全罗、忠清三道的出海口。
进入11月以后,日军的补给基本中断,心理承受能力也已经达到极限,盘踞在朝鲜的各路日军经商议后,确定于1598年11月15日全线撤军。顺天的小西行长第1军首先准备撤退,由于水陆道路都已被封锁,进退不能的小西行长派部下携带厚礼厚礼到大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和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营中,再次希望和谈,但再度遭到拒绝。小西行长只有组织敢死队,编组了一支冲锋舰队,连续向明朝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小西行长只有向盘踞在泗川一带的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义弘集结战船,准备前来营救,明军和朝鲜水师被吸引过去,乘双方展开露梁海战之际,小西行长部偷偷躲过大明水师的监视,成功的从海上撤退回国,这也是日军在整个撤退行动中唯一一次成功的,但其精华部队已经消耗殆尽,能够回到日本的,也都是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各路日军就没有这么顺利了,麻贵发现日军开始撤退后,攻入岛山、西浦,猛烈追击溃退的加藤清正部,斩杀日军2000余人。驻守顺天和釜山一线的刘铤一军也乘机发动进攻,连续攻克栗林、曳桥,斩获日军3000余名。
董一元和副总兵张榜率领明军分四路向盘踞在晋州、泗川一带的日军第5军发起进攻,连克晋州、昆阳、永春等地,岛津义弘率领一部分日军先行逃往巨济岛,被围在泗川城里的日军企图夺路逃窜,明军攻进泗川城,日军守将川上忠实身中36箭而死,留守的2000日军全部被歼。
此时的日军,除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万6千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军,就地上船返回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各路溃逃的日军,纷纷赶往巨济岛集结,等候日本水军船只的接应。当时明军和朝鲜水师封锁了各条出海口,加藤清正部无法撤走。岛津义弘率领日军主力逃出晋州、泗川后与从南海开过来的日军水师之宗智义的船队60艘船会合,共有兵力1万6千余人,战船五百余艘,想乘黑夜悄悄通过露梁海峡......关于露梁海战大家都了解的比较详细了,我在这里只简单概述一下。
【露梁海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水师:1万3千人 朝鲜水军:1万3千人 共计战船800多艘
联军主帅:陈璘
副主帅:李舜臣
副将:邓子龙、宋希立、陈蚕、季金
日军:陆军第5军主力 水师战船500余艘 共计1万6千人
主帅:岛津义弘
副将:之宗智义、九鬼四郎、饭田角
战役结果: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大胜,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余人,明朝联军伤亡3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邓子龙
朝鲜军阵亡将领:李舜臣
日军阵亡将领:九鬼四郎,饭田角
战役分析: 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战前商定:明军由老将军副将邓子龙亲率近卫亲兵1000人乘三艘大福船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陈磷率大明水师主力埋伏在昆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日军船队;李舜臣的朝鲜水师埋伏在南海海面的观音浦,准备与大明水师夹击日军。11月18日午夜,岛津义弘发现中了埋伏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回撤,这时把守在海峡出口的副将邓子龙所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邓子龙首先发现了突围的日军船队,率三艘大福船冲入日军舰队,在战机出现的第一个时间—也是战场的关键点—挡住了岛津义弘的船队,居功至伟,战后,他被万历皇帝“赠都督佥事,世荫一子”,而且还“庙祀朝鲜”。在邓子龙危急的时刻,陈嶙派陈蚕率军前去增援,岛津义弘在回撤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作困兽之斗,与明军水师和朝鲜水军决一死战。明军水师主力和朝鲜水军两面夹攻,日军船队三面被围。
福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吃水约3.5米,排水量在数百吨(有一号、二号之分)规模,每门福船配备:包括大发虎蹲炮1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喷筒60具,鸟铳10支,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砖100块,震天雷20个,灰罐100个;粗火药400斤,鸟铳火药100斤,弩药1瓶,大小铅子300斤,火绳60条;药弩10张,钩镰10把,砍刀10把,过船钉枪20支,标枪100支,铁蒺藜1000个,宁波弓5张,铁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钉枪、腰刀每人一副。可以说福船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日军只能靠“大筒”和鸟铳来还击,日本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还是较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至50米,虽然这种武器对明军福船和朝军龟船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在距离合适及光线足够的情况下,日军可以比较准确地用鸟铳射击对方船上人员,这对联军船上人员的威胁还是较大的,也就是在天亮后,李舜臣胸部中弹,这同英法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统帅纳尔逊的遭遇极为相似。
激战一夜,日军损失了40多艘战船后,乘黑夜勉强突出包围逃走。明朝水师主力和朝鲜水军紧紧追击,天亮不久追上日军舰队,重新将其包围。激战中邓子龙和李舜臣双双牺牲!双方鏖战之时,明军副将陈蚕和游击将军季金率领的分舰队赶到了战场,至此日军完全丧失斗志,一艘接一艘的战船被焚毁。到19日下午,海战结束,岛津义弘只带着50余艘战船突围回国,负责断后掩护的日军战船在九鬼四郎的率领下,拼死顽抗,全部战死,整个海战共有450艘日军战船被焚毁和击沉,日军倾注全国之力兴建的海军舰队在露梁海战中几乎被全歼。侥幸登岸的日军残兵败将连同没有登船的日军退守乙山要塞,凭借乙山天险负隅顽抗,明军水师也在陈璘指挥下登岸,在大明陆军的配合下,发动夜袭攻克乙山要塞,消灭了日军残部,岛津义弘所率的第5军主力几乎完全被消灭。
战役后续: 露梁海战后,幸亏日本国内派出援兵,残存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撤回了日本,朝鲜半岛残余日军也基本都被消灭,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日本既无能力再组建如此规模的大军已无力再建立如此庞大的舰队。
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维护丰臣家统治的主要力量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等人的西军被彻底削弱,大“忍”者德川家康的东军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1600年,关原会战爆发,德川家康成为了日本新的统治者,开始了德川幕府时代。此后有史为鉴的德川幕府,再未动侵朝的念头,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此战也确立了朝鲜200年和平的局面。不久明军全部撤出朝鲜,大明朝的援朝抗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朝鲜国王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父国大明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